资讯中心
INFORMATION CENTER
世界肝炎日—你的“小心肝”还好吗?
摘要: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。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,多数指的是由在甲型、乙型、丙型、丁型和戊型五种病毒性肝炎中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。这些肝炎有什么区别的呢?
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, 你了解肝吗?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,肝炎最常见的诱因:就是病毒感染。今天,就让小编来带你了解肝炎的那些事儿!
肝炎有哪些?
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。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,多数指的是由在甲型、乙型、丙型、丁型和戊型五种病毒性肝炎中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。这些肝炎有什么区别的呢?
从传播途径来看,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原因是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;乙型、丙型、丁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则是通过血液及其他体液,有血液传播、母婴传播、性传播等。如下表:
种类 | 甲肝 | 乙肝 | 丙肝 | 戊肝 | 丁肝 |
传播途径 | 粪-口 | 体液,血液,母婴 | 血液 | 粪-口 | 体液,血液,母婴 |
潜伏期 | 30天 | 70天 | 50天 | 30天 | 70天 |
传染性 | 强 | 强 | 强 | 强 | 强 |
发病年龄 | 青壮年多见 | 青壮年多见 | 各年龄段 | 各年龄段 | 青壮年多见 |
预后 | 好,急性 | 90%转慢性 | 50%转慢性 | 好,急性 | 70%转慢性 |
目前在我国,基本上各类体检都已将乙肝的相关项目作为检测项目,所以乙肝的发现率相对较高。重视程度也比较高
对于乙肝认识有哪些误区呢?
误区一:和乙肝患者同饮食会被传染
许多人一听到肝炎,就认为是病从口入,不敢和患者同桌吃饭,其实不应一概而论。因为只有甲肝和戊肝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,乙肝、丁肝和丙肝是血源途径传播,和这类患者的正常接触,如握手、拥抱,共用办公用品等都是安全的。
但须注意的是,对于血源途径传播,在家庭内需要小心,任何有血液暴露的接触都应该避免。比如牙刷、剃须刀等个人卫生用品,可能有微量血液暴露,绝对不能共用。其他血源性传播的情况还有输血,注射,母婴传播,血液制品和各种有创伤的操作等。
甲肝和戊肝虽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,例如食用或饮用了有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,但是对于这两类患者来说,主要是急性肝炎,绝大部分都可治愈。
误区二:乙肝会传染,不能结婚生小孩
慢性乙肝是传染性疾病而非遗传性疾病。男性携带者生孩子基本不受影响。女性携带者生育如及时进行母婴阻断技术,95%以上的乙肝携带者可生出健康的宝宝。即便是乙肝患者也可以通过治疗控制病情,在肝功能稳定、病毒不复制的情况下结婚、生育。
误区三:得了乙肝就等于得了肝癌
乙肝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,很有可能恶化,最后成为肝癌,但并不是所有的乙肝都会发展成肝癌,在肝硬化患者中,有20%—30%恶变为肝癌。因此,乙肝患者需定期检查,以便对可能发生的病变及时诊断、及时治疗,科学预防肝病恶化。
甲肝戊肝你要知道的事
对于甲肝和戊肝,一是甲肝、戊肝病毒已有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;二是要防病从口入,避免食用未煮熟的海鲜,不喝生水等。
丙肝你要知道的事
目前尚无预防丙肝病毒的疫苗。如何预防丙肝的传播,《丙型病毒性肝炎筛查及管理》明确指出:不应与他人共用可能受血液污染的器具,如针头、注射器、剃刀、牙刷。用药成瘾者不应与他人共用注射针头、注射器、消毒用品、毒品。皮肤外伤应注意保护,防止伤口被污染。丙肝病毒感染者在发生性行为时应正确使用避孕套。丙肝感染者不应献血,不应捐献组织、器官、精液。丙肝感染者接受有创医疗操作时应向相关人员说明自己的丙肝状态。
丁肝你要知道的事
因为丁型肝炎病毒感染仅发生在乙肝病毒感染者中,因此乙肝疫苗能够为抵御丁肝病毒感染带来防护
无论是肝炎患者,还是健康的人群都不必“谈肝炎色变”,了解科普常识,消除认识误区,有助于做好自身防护,或者控制病情。肝脏是人体最大的代谢器官,极易受到药物、毒物或其他疾病的影响,而发生异常。给身体定期体检时抽静脉血检查肝功能和进行肝脏B超检查,可以早期发现疾病信号。
除了定期体检外,以下情况需要检查肝功能和肝脏B超:发现有黄疸或肝脾肿大者;肥胖儿童;使用药物治疗,尤其是使用容易导致肝损伤的药物,如退热药、化疗药物、抗结核病药物、免疫抑制剂、降血糖降血脂药物及抗生素等;其他严重疾病如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疾病、免疫性疾病等;家庭成员中发现有肝脏疾病;每年健康检查。
关注润大通林大健康公众号,定制您的健康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