资讯中心
INFORMATION CENTER
与学霸的差距就只是这点
摘要: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学霸也不是一天养成的,愿每个孩子都成为参天大树。
我知道,很多人对学习的理解是这样的:
1. 天天上课睡觉打游戏,然后考前翻翻书,最后考试全班第一,就是天赋高。
2.认真听课挑灯夜战,结果考试也是中等,就是天赋低。
在他们看来,天赋完全是基因决定,生而有之,不可逾越,永久保留的。天赋低的人再怎么努力,也无法弥补这种差距,天赋是勤奋的功率。
其实这些观念是不正确的,那些让“学霸”们用更少的付出,得到更好的成绩的因素,可以归结为两类: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。这两者的作用是如此广泛,如此隐蔽,以至于渗透到了学习的每一个细节中,体现出来就是一种“天赋”的错觉。
学习习惯非常重要
一个学习习惯差的人,可能在幼年缺乏引导,从而导致“放弃枯燥的事物而寻求娱乐”的经验更多,于是建立了凡是没有兴奋点的事物就放弃的习惯,在低刺激的环境中,更倾向于走神,花了两小时在随时袭来的走神中,走走停停。
一个学习习惯好的人,从小适应了枯燥的钢琴舞蹈书法绘画,于是追逐刺激的经验更少,习惯于在枯燥中坚持下去。并且,随之而来的好成绩正向激励了这种枯燥的习惯,专注下去,当下解决问题。
学习,本身就是一种积累的过程。很多人误以为学习这个动作只是在积累的路程中,学习也能积累学习的速度——换言之,学习本身,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越学习,就越适应学习。
还有一些朋友会对小编说:小编你错了,我儿子班上有一个孩子回家就打游戏,照样年级前十的例子,来反驳我“学习效率高的人一定拥有好的学习习惯”这个观点,那小编要说的是这种人有一种——思维习惯,这种因素更为重要,同时也很隐蔽,往往会被忽略。
思维习惯有多重要?
我们在学习一个新事物,往往是依靠自己已知的事物进行比较与联系。比如我们见到一个由几根木棍支撑的木板,会马上判定这是一张“桌子”,因为我们在后天见到的所有具有类似特征的东西,都被我们分类为“桌子”了,于是,这一类物品就和“桌子”这个词语联系在一起。
类比到学习,当数学讲到概率的时候,他可能就会秒懂语文课上成语“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”也是概率的结果导向问题,当讲到物理匀速直线运动时,同样会发散到语文“穷弩之末,不可穿鲁缟”的含义。
这种思维习惯的获取,相当大的途径就是相当大的阅读量和学习量的积累,经验越丰富,平时突发灵感,从经验归纳出理论/联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。面对新知识时也就更容易触类旁通,举一反三。
细分起来,所谓兴趣,很大程度上也是后天的。而兴趣对一个人学习的作用,不言而喻,其成就也源于常年思维习惯的锻炼。
天赋决定上限,努力决定下限吗?
无数的学生依据其从小到大的一个个习惯,积累下的一点点经验,纷繁复杂的成长环境,人尽不同的个人经历,高低不平的天赋和主观能动性,上上下下地分布在这个每一个学生身上。
而那些排在前1%的学生,或是在天赋上突出,或是在习惯上突出,或是方法努力等突出,又或者平均而都不错。而在这个分布中最右端的那些人,往往在所有变量上都至少做到了“优秀”这个层次。
我知道,很多人会反驳说,到了最顶尖的水平,只能拼天赋。换句话说,就是流传得很广的所谓“努力决定下限,天赋决定上限”。但是,我们也要明白,在无数个变量产生的高斯分布中,越往极端靠近,短板效应就越严重。在最顶尖的位置,习惯、天赋、努力、方法等已经是缺一不可。此时,所有的重因素基本都会成为必要条件,天赋在其间并无什么不同之处。
所以说,所谓“天赋决定上限,努力决定下限”也是不准确的,所有的因素共同决定上下限。天赋唯一的特殊性就是不可改变。以大多数人的习惯之差,习惯的上升空间不知有多大,智商能力差距比习惯小多了。
我从来都不否定天赋的重要性,智商带来的能力差距确实是存在的。
但你的归纳能力再高,也抵不上爱阅读的孩子积累下可观的经验与理论存量;你的反应速度再快,也抵不上意志强的孩子听课从不走神的耐力;你的工作记忆再强,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轻易专注两个小时的好习惯。
小编不想来给你灌鸡汤的。我想说的是: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,是另一种形式的阶级固化。
无数的习惯,就像一道道坚固的高墙,在从小的钢琴绘画与电子游戏之间,在一本本数理启蒙文学名著与网络爽文无脑漫画之间……
在巧妙的引导鼓励与粗暴的填鸭灌输之间,在科学的言传身教与无度的溺爱家暴之间……
在周游世界博览群书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之间,在从小热爱推理痴迷编程与热爱游戏痴迷逛街之间……
在一贯的三好学生与起起落落的吊儿郎当之间,在竞赛班的灯火通明与普通班的嘻哈玩乐之间……悄然建立。
等你发觉这一切之时,高耸在普通人和学霸学神之间的,已是一道道无形而万难贯穿的壁垒,残酷地分隔出强弱有序,难以跨越。
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,学霸也不是一天养成的,愿每个孩子都成为参天大树。
关注润大通林公众号,定制您的健康人生